北京理工大学青年学者-专刊
学科交叉点是科学领域产生新理论、新发明的突破口。光学是一门与信息、材料、能源、生命、仪器、计算机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结合和交叉融合的学科。近年来,光学与纳米科学、新材料、精密机械、新能源等新兴学科和技术的碰撞,给发展新一代光谱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军用光电子技术带来了机遇。北京理工大学在光学研究领域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在微光夜视、红外成像、虚拟现实、新型显示、微纳光子学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北京理工大学重视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从事光学材料和技术方面研究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多个方向形成鲜明的特色。本次《中国光学》的北理工专题,邀请了来自我校光学工程相关交叉学科的十二位青年学者,介绍了他们在超颖表面的光场调控、半导体纳米晶的光热转换、量子点荧光太阳能聚光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防护涂层、偏振全息存储技术等光学和材料交叉领域的前沿进展,以及微纳光学结构加工技术、光镊技术和太赫兹技术的大气应用、 诱导击穿光谱技术、量子点背光显示技术、折反射周视系统等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前沿技术研究现状。希望通过《中国光学》这一平台与国内外学术同行进行交流,以期得到国内学术同行的关注和指导,进一步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
学科交叉点是科学领域产生新理论、新发明的突破口。光学是一门与信息、材料、能源、生命、仪器、计算机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结合和交叉融合的学科。近年来,光学与纳米科学、新材料、精密机械、新能源等新兴学科和技术的碰撞,给发展新一代光谱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军用光电子技术带来了机遇。北京理工大学在光学研究领域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在微光夜视、红外成像、虚拟现实、新型显示、微纳光子学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北京理工大学重视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从事光学材料和技术方面研究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多个方向形成鲜明的特色。本次《中国光学》的北理工专题,邀请了来自我校光学工程相关交叉学科的十二位青年学者,介绍了他们在超颖表面的光场调控、半导体纳米晶的光热转换、量子点荧光太阳能聚光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防护涂层、偏振全息存储技术等光学和材料交叉领域的前沿进展,以及微纳光学结构加工技术、光镊技术和太赫兹技术的大气应用、 诱导击穿光谱技术、量子点背光显示技术、折反射周视系统等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前沿技术研究现状。希望通过《中国光学》这一平台与国内外学术同行进行交流,以期得到国内学术同行的关注和指导,进一步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
当期客座主编:
王涌天、邹炳锁、钟海政
北京理工大学
2017年9月20日
当期客座主编和主要作者介绍
王涌天(195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工程光学学会(SPIE)和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 Fellow,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科技部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信标委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标准工作组组长、《中国光学》编委等职。长期在技术光学和虚拟现实领域从事研究工作。有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专著2部、译著2部、论文400余篇,编辑国际会议论文集14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
E-mail:wyt@bit.edu.cn
邹炳锁(196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纳米光子学与超精密光电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子学材料与技术,在一维纳米线及其光子学应用方面有系统的研究。承担或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3计划”子课题1项、基金委面上项目4项。研究成果曾获2010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0余篇,他引10000余次,H-因子50。连续入选2015、2016年度Elervier物理类高被引作者名单。
E-mail:zoubs@bit.edu.cn
钟海政(198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青年编委。主要从事量子点发光技术研究。在铜铟硫和钙钛矿系列量子点材料及其照明和显示应用方面有突出贡献。已发表SCI论文85篇,被他人引用>3000次,其中第一或通讯论文49篇,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他引320次,H因子28。申请中国专利12项(授权9项,其中2项成功转让),提交PCT专利申请3项,为3本专著撰写章节,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人事部留学归国择优资助、北京市科技新星和北京市青年英才等人才计划支持。
E-mail:hzzhong@bit.edu.cn
黄玲玲(1986-),女,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主要从事微纳光学功能器件及超颖表面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其中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获Nature Photonics杂志亮点报导。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曾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2015年)、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高校学生光学奖(2013年),博士论文获首届全国光学工程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全国3篇)。
E-mail:huanglingling@bit.edu.cn
张加涛(1975-),男,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与绿色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于山东建材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3年于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7 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纳米技术研究所德国科学院院士Dieter Fenske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研究。2008-2011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光电纳米晶复合材料的精准合成化学、光电性能及其在光电信息、新能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ure Nano、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NPG Asia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3篇ESI高被引论文,研究工作已被他人引用2000余次。 E-mail:zhangjt@bit.edu.cn
李红博(198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3年在意大利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2016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主要从事半导体纳米晶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分的精细调控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文章被引用1000余次。
E-mail:hongbo.li@bit.edu.cn
陈棋(198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2007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12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随后以博士后身份在UCLA加州纳米研究中心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工作。中组部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于2016年3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已承担并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超过7000次。包括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单篇最高他引超过2000次。
E-mail:qic@bit.edu.cn
高丽红(1984—),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法国马赛中央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光学薄膜、高能 防护涂层材料的研究工作,加入北京理工大学后已在新型高反射陶瓷涂层、和多功能 防护涂层方面有突出成绩。已发表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第一/第二发明人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6项,提交国际发明专利申请1项,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
E-mail:gaolihong@bit.edu.cn
康果果(1980-),男,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微纳光学元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在内的10余项纵向课题,在包括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 等国际著名光学、物理、化学类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在研究领域重要国际、国内会议上做报告20余次,其中特邀报告5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E-mail:kgg@bit.edu.cn
周天丰(1981-),男,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青年千人”,青年973首席科学家。2009年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光学器件模压成形、超精密模具制造等方面的研究。承担青年“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并承担国防973项目子课题、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40余篇、EI论文2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
E-mail:zhoutf@bit.edu.cn
刘瑞斌(1977-),博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和微纳光电器件光学性质、 器、光电探测、 光谱学、可调谐 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基于 光谱技术的全元素检测仪的研发并成功应用于燃煤电厂。基础科研结果在Nano Letters、ACS Nano、Opt. Expres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文章近70篇,总引用次数2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H-因子23。
E-mail:liusir@bit.edu.cn
蔡宸(1989-),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后,201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12年9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气溶胶科学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气溶胶非平衡态物理化学过程的光镊拉曼光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目前已发表SCI期刊文章18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研究受到同行关注,其中论文J. Phys. Chem. A2015, 119, 704-718发表后受到ACS编辑推荐,并入选ACS物理化学杂志2013-2016大气物理化学专题精选刊。
E-mail:chen.cai.mascappa@qq.com
胡伟东(1975-),男,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部太赫兹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太赫兹遥感技术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项目(61527805)、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61421001),获得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项目资助(B14010)支持,主持“十二五”民用航天太赫兹成像重大项目,目前已有三项成果通过部级鉴定,填补国内空白,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项。
E-mail:hoowind@bit.edu.cn
王岭雪(1973-),女,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光电成像器件、图像处理及系统的研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兵器工业科技二等奖和兵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各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防重点预研项目1项、国防重点预研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等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E-mail:neobull@bit.edu.cn
-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surfaces
2017, 10(5): 523-540. doi:10.3788/CO.20171005.0523
-
Research progress of near-infrared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nanocrystals
2017, 10(5): 541-554. doi:10.3788/CO.20171005.0541
-
Quantum dots based luminescent solar concentrator
2017, 10(5): 555-567. doi:10.3788/CO.20171005.0555
-
Reflective laser protective coating based on plasma spraying
2017, 10(5): 578-587. doi:10.3788/CO.20171005.0578
-
-
Advances and prospects of molding for optical microlens array
2017, 10(5): 603-618. doi:10.3788/CO.20171005.0603
-
- First
- Prev
- 1
- 2
- Next
- Last
- Total:2
- To
- Go
- Previous:长春光机所七十周年所庆青促会青年学者专刊
- Next:太赫兹技术与应用-专栏